首页 >> 龙狮文化

舞龙文化:江都“龙川”溯源
2007-05-23 11:08
[字体: ]

    江都城区所在地江都镇,有个妇孺皆知的别号——"龙川"。

  据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杜、康二女化白龙飞升的传说,成了江都镇另号"龙川"之名的由来。传说中白龙飞升,地点在蟒导河(今称高水河又名芒稻河)中间的一条狭长的陆地上,长约3里,宛如一条长龙,它将蟒导河分成两条河,形成一个"川"字。这块地以前称中洲岛,解放后称三闸街。"龙头"在北端,地势较高,是江都镇最高点,上有玉皇阁,是人们重阳节的登高处、元宵节看郊区桅灯的好地点;"龙尾"在南端,地势较低,环境优美。1954年发大水时,取士筑堤,"龙头"被挖;1962年建江都水利枢纽一抽水机站时,住户迁走,"龙尾"成河;部分"龙身"在仙女公园以北、荷花池以西。建实验小学分部时,填平荷花池,"龙身"与河东陆地联成一片。有人从地理角度察看江都地形,认为三闸桥、七闸桥之间,蟒导河河水环绕,其形成蜿蜒如蟒、如龙,且河水清澈,其色纯白,故在"龙川"二字前,又冠以"白"字,称为"白龙川"。

  历史上江都文人墨客对"龙川"二字尤为偏爱。如清朝太俗学派的门徒、仪征人李光忻,曾多次来龙川、宜陵等地。龙川、宜陵等地的弟子为他在宜陵建房屋供其讲学居住。李居住宜陵后,使名讲堂兼居室为"龙川草堂"。后来,学派中人称他为"龙川夫子"。李光忻传世著作有《龙川草堂文集》、《龙川草堂语录》、《龙川太夫子遗著》等。另外民国间,每逢中秋文人必聚玉皇阁,赏月吟诗,有位诗人周晓芙曾留下诗句:"想象邗东烟景好,梨花雪白菜花黄,蕞尔龙川犹活跃,飘然圣母尽沦亡。"
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江都城区设有龙川乡、龙川街、龙川村。江都是江泽民总书记的故乡,继江总书记为我市连接新老城区的龙川大桥题写桥名后,又出现了龙川大厦、龙川广场……江都诗词协会创办的诗刊起名为《龙川吟草》,《江都日报》辟有"龙川"文艺副刊,仙女公园门牌坊上镌有"龙川胜迹"。江都的城市建设,依傍新老通扬运河与玉带河,构成了一个巨大的"川"字。尤其是江都城市文化定位为"龙川文化",使"龙川"这一古称在新时代重放夺目的光辉。